
四川理工学院--请问校外人士可以自由进入学校图书馆阅读吗?
可以明确的说是不可以的,据学生手册上明确规定是属于校内学生借阅的,而且中国的大学不像国外那样开放,不要说图书馆,还有体育馆操场都不向社会开放,一是观念没有改变过来,二是大学扩招速度与学校基础设施扩建速度明显不协调,大学连本校大学生都服务不过来出现资源紧张更不说向社会开放了,据一项报告说明,中国大学的校体育馆本校利用率不到百分之十,只有重大节日或特别演出和上课时间才向学生开放,一到空闲时间就关闭,学生只能到操场上进行相关体育活动,一是因为体育馆建设成本大二是维护费用大,即使不使用一年的维护费用也得数万,所以某些高校甚至出现了有偿提供使用的不正常现象,校图书馆还好点,毕竟成本低,而且是学生课余吸收知识的地方,学校方面还比较重视,现在教育部正在改革高校制度,相信中国的大学在不久的未来,校园基础设施也能向国外一样真正开放于社会,融入社会,为社会服务。还有,你可以去自贡的图书馆,那是面向社会开放的,不知是有偿还是无偿的,我没去过。
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的介绍
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于2003年4月由原四川轻化工学院图书馆、自贡师专图书馆、自贡高专图书馆、自贡教育学院图书馆等四个图书馆合并组建而成。现由坐落于校本部(汇南校区)的主馆和分布于各校区的三个分馆组成,馆舍面积合计约32974平方米(其中主馆21379平方米在建、邓关校区图书馆6700平方米、营盘校区图书馆3600平方米、高专校区图书馆1295平方米)。本馆实行院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接受分管院长领导下的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与监督。目前馆内机构设有:办公室、文献资源部、读者服务部、现代技术与信息咨询部、文献检索教研室、图书管理委员会。
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的藏书情况
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图书馆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馆舍总面积37500平方米,读者座位6300个,印刷型文献总量207万册,电子图书211万册,各类国内外数据库及自建数据库40余个。馆藏文献中以理工科藏书为主,兼顾文、管、经、法、艺术、教育等学科。在化学化工、机械、电子、生物工程、盐文化等学科文献收藏较完整较有特色。是川南地区文献种类最多、馆藏量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
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的运行特点
根据学院分校区运行的特点,图书馆实行一校三馆的管理模式,由汇东、黄岭、营盘三个馆组成,其中汇东馆为中心馆,主要收藏理工类文献,实行“藏、借、阅、咨、研”一体化的统一门禁管理模式;黄岭馆馆藏主要以基础文献为主;营盘馆馆藏主要以管理类、政法类、艺术类文献为主。另外,校内还设立有13个系、所资料室。本着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近几年,图书馆在管理手段和自动化、网络化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效果。图书馆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业务考核机制,为业务工作规范化打下了基础。构建了先进的自动化平台,依托校园网,通过1000M光纤实现了汇东、营盘、黄岭三个分馆之间的互连以及与外部INTERNET连接,并采用防火墙技术保障三个校区图书馆间的网络高速畅通、安全可靠。图书馆从1993年开始逐步实现计算机集成管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已建立了以大型关系数据库为核心的先进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采访、分编、典藏、流通、期刊及读者查询的自动化、网络化。馆内拥有专用服务器7台,各类计算机500多台,磁盘阵列系统4套,存储容量15T。馆内信息节点736个,无线上网覆盖面积16000M2。图书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设备和软件建立了开放性的、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的网站,图书馆WEB主页24小时全天开放,集成了公共目录检索、本地镜像及远程数据库检索、网上续借、预约、在线咨询、资源信息动态发布、新书通报、网上荐书、虚拟咨询、读者信息查询、联机编目、学科导航、科技查新、文献传递、特色库等功能,2005年3月,我院图书馆获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评估优秀图书馆”称号,2007年电子资源访问量超过120万人次,已成为我院读者获取实体信息、虚拟信息和图书馆服务的主要资源平台,2008年11月,荣获“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图书馆”称号。图书馆对全校师生实行全开架图书资源借阅服务,建立了图书馆新书配送和各分馆之间的通借通还系统,各分馆之间实行了通借通还制度,各服务窗口每周开放时间达96小时。在学科咨询和信息服务方面,全面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和信息服务品质,读者信息服务向纵深发展。向读者提供定题检索、项目查新等咨询服务。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读者的沟通,设立学科馆员,开展了“学科馆员—图情教授”互动服务模式;兼职文检教师在全院开展文献检索课教学,不断提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定期读者培训、馆内外资源检索、咨询等信息服务能力;开展了特色服务,进行了网络门户建设、学科导航库建设,建有虚拟参考咨询系统、学位论文提交与管理系统等。馆内购有二十余种国内外数据库,如:EBSCO、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VIP、读秀数字图书馆等,建立电子资源本地镜像12T,此外自建导航库5个,自建特色数据库6个(详见电子资源简介)。图书馆先进的管理手段、丰富的馆藏资源、优质的读者服务、舒适的学习环境、热心的图书馆员,为学院教学、科研提供了坚实的文献信息保障,成为读者最重要的学习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