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德是谁
康德是拉脱维亚裔德国作家和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任教,这一时期是他思想上的“前批判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讲授多门学科,同时发表了许多关于自然科学的著作。1770年被聘为教授,他的思想转入“后批判期”。从1781年开始。他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3部著作。这标志他的批判哲学体系的诞生,并带来了一场哲学上的革命。1793年他因一些观点,被告蔑视基督教教义,遇到一些麻烦。但他仍不断探索和写作,直到1804年2月12日病逝。
康德皇帝是谁?
1、康德皇帝是爱新觉罗·溥仪。
2、人物简介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醇亲王奕譞之孙,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溥仪一生四次结婚,娶过五个女人,最后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与李淑贤结婚。溥仪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其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经历,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末代皇帝》,曾荣获1987年奥斯卡金像奖等众多奖项。
康德的婚姻状况如何?
康德的婚姻状况如何?“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是流传已久的一句话。作为一个哲学家,康德一生没有结过婚,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婚姻观。相反,他有很强的个人婚姻观。什么样的经历才能形成康德的婚姻观?康德图片康德一直过着非常刻板的生活。他从未结婚。他一天只吃一顿饭。简单地说,他一生致力于哲学。但这不代表他不懂得享受生活。他有丰富的业余时间,比如打牌、去看歌剧或去听音乐会。他每天邀请朋友吃饭,讨论一些学术话题。他的爱始于迪克伯爵夫人。当他暗恋这位女士时,他是她儿子的私人老师。伯爵夫人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寡妇。为了多看看她,他每天都准时去伯爵儿子的班。后来,这位女士嫁给了另一位贵族。康德对此非常难过,他辞掉了工作。暗恋他,开始投身自己热爱的哲学事业,开始形成自己的婚姻观。康德很早就知道,爱情带来的激情和快感是可以持续有限时间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最后,冷却变质后,两个人之间的信任会转化为亲情,只有这样,夫妻关系才能长久。这种爱,虽然只是激情耗尽后的亲情,但也是平凡的,值得细细品味。康德一生从未结过婚。至于原因,他自己的说法是:“当我需要一个女人的时候,我无法支持她;而当我能养活她的时候,我就不再需要她了。”这句名言也代表了康德的婚姻观。康德的美学思想有哪些?康德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的创始人,在西方思想界影响很大。那么康德美学思想的内容是什么呢?康德的美学思想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领域,一是对美的分析,二是对崇高的分析,三是对艺术美的论述。在对美的分析上,康德认为美是道德善的象征。万物皆有其美,人的美在于灵魂。是对人心美好的影射,道德是人生存的工具。美是艺术的瑰宝,能让人拥有细致入微的品格。他们越细致,世界观就越宽广,对世界的贡献就越大。美本身没有魔力,美的创造来自于其高尚的道德动机,这种动机是人性化的。这种人文的、高尚的道德动机充满了对个体的尊重,所以美能体现道德的纯洁和人道主义精神。在对崇高的分析上,康德认为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它是崇高的主客体相互撞击的一种形式,如雷电和惊涛骇浪。在人面前,这些东西很厉害,但是人在这些东西面前并不退缩,从而产生一种清高的感觉。这种感觉夹杂着恐惧和害怕,但也充满了胜利的快感。康德认为这就是崇高。哲学家康德是谁?康德,全名伊曼纽尔康德,出生于公元1724年4月22日。他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理论对现代西方哲学影响深远,也开创了德国唯心主义、康德主义等其他学派。Kande的老照片康德的父亲是一名马鞍匠,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笃信新教的虔诚信徒。虔诚的人非常重视宗教精神和宗教感情,所以康德的精神世界从小就深受虔诚的人的影响。上学后,学校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所以他的宗教哲学实际上是对虔诚的一种反应。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后来因为家境贫寒,直到1748年才正式毕业。毕业后,康德去了哥尼斯堡附近的一个小镇当家庭教师。一边学习,一边教学,渐渐走出了哥尼斯堡,学生也越来越多。1770年,康德获得了哥尼斯堡大学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的职位。成为教授后,康德十年致力于研究而不是发表文章。1781年,康德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奠定了康德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康德被誉为启蒙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也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正是他引进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和培根的经验主义,所以康德被认为是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最有影响的西方思想家之一。1804年2月12日,康德在哥尼斯堡去世。
关于康德的问题?
康德的著作归纳概括起来可以用以下四个问题来表示:
1、我能认知什么?
2、我应该做什么?
3、我希望什么?
4、人是什么?
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正是康德认识论的观点:
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
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在因果律方面,康德提出了绝对命令与假言命令,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他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
认识康德
可以说是德国哲学的先驱吧,在康德之后德国哲学才站在世界哲学的舞台上,尼采,黑格尔,叔本华等一些列著名的哲学家才的纷纷登场。
而康德又是其中很特别的一个,有人说是宅男的始祖,康德一生都待在他生活的地方,而当时的哲学家往往是以游历世界,与各种文化,思潮,其他哲学家进行交流和对碰,来促进发展。而偏偏康德不,他不仅不出去,还不太与同行交流,正日沉思在自己的世界里,跟现在的宅男还真的挺像。
可以康德有极致的自律,听说他每天的路线都很精确,什么时间出现在什么地方,该做什么,都很准时,这让我想到了机械主义,人的生活有如一部机器。
但也听说康德还是有幽默的,一个哲学家的幽默,在做教授期间上课总有幽默使课堂充满大笑声,而他本人则一层正经的讲着。
他的著作,听说在当时相当晦涩,能读懂之人很少,因为语句艰深又很长,而且是英文,那种语句时态,修饰词和定状语什么的,可以想象满篇的英文,就两句话,该是有点难懂。
但总的来说,康德的先验哲学,纯粹理性主义批判用另外的角度来解释了世界,给当时的哲学世界打开了一扇完全不同的窗子,瞥见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