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在分子遗传学方面,你知道有哪些科学成果呢?

在分子遗传学方面,咱们高中学习理科的时候,如果说是经历过高考,直到理科的同学,那么就知道生物生物生物里面我们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他的遗传学,我们都知道这里面的dna是由双螺旋模型,而且也是宗旨的开始学的,而且里面包括的各种遗传的一些基础,或者是一些定理,这些都是非常难的,包括里面里有的遗传密码子,核糖体的功能,这些都是非常烧脑的一些东西,所以我觉得都是很难的,再一个我们都知道分子遗传学实在微生物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几年,他们的研究也是随之的深入,现在可以克隆我们的,细胞或者是我们的人体组织,在之前就有克隆过一个,克隆羊当时这个的发明及创造或者是轰动了当时的医学界和生物学界及随机对这个立即开始的调查,或者是研究这几年研究出来的东西,或者是克隆出来的东西也是越来越多,所以说这项基础也是慢慢的去发展。也是很不错的一个东西。尤其是现在有些大学同学学习,这医学方面的话,他就会学习到一些遗传方面,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东西,我们都在那说遗传,我们都是自己爸爸妈妈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爸爸妈妈什么性格长相或者是一些外贸的特征,在我们的孩子身上都会显现出来,而且是非常具有特征性的,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或者是一个建议,这些都是比较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所以说这方面还是要有很多的研究,去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在这方面的研究,我相信还会有一定的,或者是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就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或者是一些喜好的人的话。要好好努力的去研研究吧。
2,分子遗传学的分子遗传学
1、DNA和RNA的提取:人体组织细胞在含有SDS的溶液中,用蛋白酶K消化分解蛋白质,然后用酚和氯仿抽提,用乙醇沉淀DNA。也可用离子交换树脂快速提取DNA。2、Southern印迹杂交分析:这是一种常用的DNA分子遗传学研究技术,由英国科学家Southem发明而命名的。可用于测定特异基因内及周围的多态性或其突变点。可检测由突变、插入或缺失所引起的基因异常。3、DNA多态性:DNA区域中等位基因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对基因功能没有影响,称为多态性。DNA序列中大约有1/100—200的碱基存在多态现象。根据人类DNA的多态性可以检测人体细胞中遗传因素的微细变化。4、多聚酶链反应(PCR):一种通过酶作用,在体外迅速合成DNA序列的方法。可在体外迅速而大量地扩增被选定的一定长度的DNA序列。PCR的产物纯度较高,可直接用电泳法显示和回收。这是分子生物学中的一项突破性技术。5、DNA序列测定:测定DNA序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DNA的化学降解法,另一种是DNA合成法。两种方法都有一系列DNA分子生成,这些DNA分子的长度仅差一个碱基,可经聚丙烯凝胶电泳分离,在凝胶上形成带梯。6、DNA芯片测定:标记的cDNA探针与定点于固相表面呈几何组列分布的寡核苷酸产生高度专一的杂交,可以进行不同细胞群中个别基因表达的评估,以及基因功能群的分析。预期DNA芯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应用,会对遗传学异常之快速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判别产生积极的变革作用。
3,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区别与联系?
两个学科都是分子水平上的生物研究,分子遗传学侧重的是从分子水平对生物遗传规律和遗传现象的研究,而分子生物学是注重的生物在分子水平上的一些特征和现象 。
遗传学(Genetics)——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科学,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学科。遗传学中的亲子概念不限于父母子女或一个家族,还可以延伸到包括许多家族的群体,这是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对象。遗传学中的亲子概念还可以以细胞为单位,离体培养的细胞可以保持个体的一些遗传特性,如某些酶的有无等。对离体培养细胞的遗传学研究属于体细胞遗传学。遗传学中的亲子概念还可以扩充到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甚至mRNA的转录,这些是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课题。
遗传学的研究范围包括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和遗传信息的实现三个方面。遗传物质的传递包括遗传物质的复制、染色体的行为、遗传规律和基因在群体中的数量变迁等。
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来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研究内容包括各种生命过程。比如光合作用、发育的分子机制、神经活动的机理、癌的发生等。
4,什么是遗传学?
科普知识:
遗传学是一种研究与基因有关的学科,其目的是尝试解释什么是基因以及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基因的作用,可以认为是现存生物从其远祖所继承下来的特质,比如说:基因通常是造成小孩长得象他们父母的原因。基因学所探索的其中一个方向,就是确定哪些特征是可以被遗传的,以及解释这些特征是如何被世代相传的。
在基因学里面,生物的特征通常被称为性状。我们最容易理解的性状,恐怕应该是生物的体征——如人眼的颜色、高矮胖瘦等。然而,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性状,包括生长繁殖方式、心理特征、社会行为以及抗病能力等。这些性状通常都是会遗传的,如中国术语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是有一些性状会因为环境的改变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比如说高个子的儿子也可能因为生长期营养不良而长得较为矮小,尽管很可能他实际上也遗传了能长很高的基因。在基因与环境的共同影响之下,要想说清楚某各个个体的性状,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比如说,某个人得癌症或者心脏病的几率有多高,除了要看其家族史之外,还要看其一生的生活品质。这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不吸烟会得肺癌,而另一些人吸了一辈子烟却很长寿。
遗传信息主要是由一条很长的分子链承载的,这条分子链叫做DNA。上一代生物通过复制这条DNA链,就能把其性状传递给下一代。我们可以把DNA理解为计算机中的所安装的所有程序,而生物则是一个很特殊的计算机,可以根据这套程序来生长及运作。而基因则是指DNA中的一个具备某种功能片断,就好比一个程序。如果我们所熟知的QQ或者MSN是用来和其他人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的,那么TRPV1这段基因则是用来制造可以让人感受辣味的感觉部件的。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某个具体基因,其实际内容形式可能并不一样。比如说,某一个基因是用来描述头发颜色的,或者说,在头发生长的时候,这段基因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颜料,并附着于头发中。拿汉族人来说,他们的基因通常会产生黑色的头发。但个别人的同一个基因中的内容和大多数人有所差异,结果他们的头发就变成白的了。着基因中的内容,是由成百上千甚至到几十万的,称为碱基对的东西构成的。而这些碱基对中的一部分可能会发生突变,这导致了生物间同一个基因的内容差异。这种突变通常是一种随机事件,突变产生新的性状,甚至是导致生物进化的重要一环。
5,分子遗传学与群体遗传学的关系
分子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既有自身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又有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分子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是两个紧密相关的学科,它们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层面来探究遗传学的基本规律和进化机制。分子遗传学主要研究基因在分子层面上的结构、功能和调控,通过研究DNA、RNA和蛋白质等分子的组成和作用,揭示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机制,为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群体遗传学则是研究基因在整个种群层面上的遗传和进化规律,探究基因在不同种群中的分布和变异,以及环境和自然选择等因素对基因频率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于,分子遗传学提供了研究基因在分子层面上的遗传变异和表达方式的工具和技术,为群体遗传学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变异数据和分析方法,使得群体遗传学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基因在群体层面上的遗传和进化规律,并探究自然选择、基因漂变、迁移等因素对遗传变异的影响。
6,数量遗传学相关概念
答 :
1908年尼尔逊。埃尔用红粒和白粒小麦进行杂交试验,提出了多基因假说,该假说对数量遗传进行了多方的解释,在该假说中认为,数量性状是由许多彼此独立的基因作用的结果,每个基因对性状的表现的结果较微,即该基因为微效基因,该基因的遗传方式依然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其中还假定:(1)各基因的效应相等。(2)各个等位基因的表现为 不完全显性 或无显性,或表现为增效和减效作用。(3)各基因的作用是累加的,最终结果满足剂量效应。(4)有些数量性状受到少数几对主基因的支配,同时受到一些微效基因的修饰。(5)各个基因对外界环境敏感,其表现性容易受到环境影响。
若该性状为数量性状,且受多基因调控,其子代的分布情况可能符合正太分布
答 :
在小麦粒色的遗传研究中发现,红粒×白粒→F1,表现为中间程度的粒色;F1→F2,F2的籽粒颜色由红到白呈连续变异的过渡类型。有以下几种情况:
A B C
P1 红粒×白粒 红粒×白粒 红粒×白粒
↓ ↓ ↓
F1 红粒(浅红) 粉红粒 红粒
↓U ↓U ↓U
F2 3/4红粒 15/16红粒 63/64红粒
1/4白粒 1/16白粒 1/64白粒
试验结果分析:F2的表型按非红即白分,其表型比分别为3∶1、15:1和63:1,符合 (3 :1)n (n为控制基因对数);若细分,F2的红粒中又呈现各种程度的差异,按红色的程度分为:
A中,1/4红粒∶2/4中红粒∶1/4白粒,
B中,1/16深红∶4/16红粒∶6/16中红∶4/16淡红:1/16白色
C中,1/64极深红∶6/64深红∶15/64红粒∶20/64中红∶15/64中淡红∶6/64淡红∶1/64白粒
F2中随R基因的逐渐减少,r基因的逐渐增加,麦粒的颜色由深红逐渐变浅至白,实验结果表明:
①小麦粒色遗传受多对基因控制,符合遗传的基本规律 ,说明这些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②F2类型的分离比符合二项分布(p+q)n,表现连续变异,涉及的基因数越多,F2出现的类型也越多;
③多对基因间无显隐性关系,显性基因间具累加作用。
理论解释:设A1a1和A2a2为两对决定籽粒颜色的基因,A为增效基因,a为减效基因,A与a没有显隐性关系。
P: A1A1A2A2×a1a1a2a2
红粒↓白粒
A1a1A2a2(粉红粒)
↓U
F2基因型及比率: 1a1a1 A2A2、
2A1A1A2a2、4A1a1A2a2、2a1a1A2a2
1A1A1A2A2、、2A1a1A2A2、1A1A1a2a2、2A1a1a2a2、1a1a1a2a2
增效基因数: 4 3 2 1 0
表型: 深红粒 红粒 中红粒 淡红 粒白粒
表型比: 1/16 4/16 6/16 4/16 1/16
答 :
特点 :
1、在数量性状的表型中, 分离群体的表现为连续的变异
2、数量性状一般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且该种变异不能遗传
复杂性的表现:
1、受多个基因调控
2、环境对基因的影响大,因为表型在不同的环境下的表现不同,研究表型的遗传规律难度
3、微效基因调控的较多,基因之间又存在相互作用,对表型的影响较大
4、说明数量性状研究的重要意义?
答 :
对数量性状进行研究可以挖掘与表型相关的调控基因,对整个表型的相关的调控基因网络进行完善,完善基因网络结构对于作物的表型研究和作物的育种,具有一定的作用
答 :
1、质量性状大多数受单基因控制,二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
2、质量性状遗传率较高,不易受环境的影响,数量性状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3、有些性状即可以作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特点,又连续的变异又有明显的主要基因调控
考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座位时,二倍体个体中两条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构成有时又称为单倍型(haplotype)。例如,一个个体的基因型为 AB / Ab ,则来自雌雄亲本的两个单倍型分别为 AB 和 Ab 。
但是一般情况下,两个单倍型哪个来自雌亲、哪个来自雄亲是无法区分的。严格意义上讲,如果 AB 和 Ab 来自一个二倍体个体产生的配子,才能称其为配子型;如果 AB 和 Ab 来自一个二倍体个体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则应该称为单倍型。
遗传平衡:
群体中基因频率(某一等位基因在群体所有等位基因中所占的比例)和 基因型频率 (某一基因型个体在群体总个体数中所占的比例)从一代到另一代保持不变的现象
一群可以相互交配的个体称为群体。若一个群体符合下列条件:①群体无限大;②随机交配;③没有突变;④没有迁移;⑤没有任何形式的自然选择;则群体中各基因型的比率从一代到另一代保持不变
遗传不平衡:
若一个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群体中变化,不能达到遗传平衡的时候,即为遗传不平衡
连锁不平衡 (linkage disequilibrium)是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只要两个基因不是完全独立地遗传,就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连锁。这种情况就叫连锁不平衡。
LD的基本单位是D,但是度量观察到的单倍型频率与平衡状态下期望频率的偏差。虽然D能够很好的表达LD的基本含义,但是由于其严格依赖于等位基因频率(allele frequency),故不适合应用于表述实际的LD强度。所以一般在LD的度量中最常见的是D'和r2。二者各有各的特点和用途,但都是基于D的。
当D'=0,r2=0时,处于完全连锁平衡状态
当D'=1,r2=1时,处于完全连锁不平衡状态。
其中,从0—1之间的度量越高,LD越高,如果两个位点连锁,连锁程度也越高
哈迪-温伯格定律(Hardy-Weinberg Law) 在随机交配群体中,设一基因座有两种等位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为p和q,基因型AA、Aa和aa的频率分别为p2,2pq和q2,则该群体为遗传平衡群体,不随世代变化。在世代间,遗传平衡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群体中,一基因座某种等位基因数与该基因座全部等位基因数之比)与基因型频率(群体中,某基因型个体数与该群体全部个体数之比)的这种恒定关系,是由英国数学家哈迪(D.H.Hardy)和德国医生温伯格(W.Weinberg)于1908年分别独立发现的,称为哈迪-温伯格定律,也称遗传平衡定律(genetic equilibrium law)。维持遗传平衡的条件是:群体无限大,没有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变。哈迪-温伯格定律的意义,在理论上,是群体遗传和数量遗传理论的基石,遗传学这两个分支学科的遗传模型和参数估算,就是根据该定律推导出来的。在实践上,它提示我们在引种、留种、分群和建立近交系时,不要使群体过小,否则,就会导致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从而导致原品种(品系)“种性”或一些优良经济性状的丧失。
基于HWE计算期望频率和次数,计算卡方
6、何谓永久遗传群体?何谓临时群体?
7、论述F2:3群体的概念?:
F2群体或者衍生的F2:3群体是最常用的作图群体,配置简单,不需要很长时间就可完成,属于临时定位群体;共显性标记(codominant marker)在群体内的分离比为1:2:1,显性标记(dominant marker)则为3:1。F2群体中各单株的基因型不同,数量性状可靠性差,需要F2:3或其它单株衍生家系进行验证。
8、论述BSA方法?
BSA(分离体分组混合分析法或混合分组分析法,又称 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分析法首次由Michlmore等…提出并成功地在莴苣中筛选出与目的基因相连锁的标记。该方法首先从一对具有目标 基因 的表型差异的亲本所产生的任何一种分离群体中,根据目标基因的表型分别选取一定数量的植株,构成 2个亚群或集团。将每群的 DNA等量混合,形成两个相对性状 的“基因池”(gene pool),然后用合适的分子标记对两个基因池进行分析,在两群间表现多态性的分子标记遗传上与目标性状基因座位相连锁。在获得了与目标基因相连锁的 分子标记 以后,可以利用某一作图群体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检测所得分子标记与目标性状基因的连锁程度,以及其在某已知分子图谱中或染色体上的位置,这样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对基因的标记定位。由于建池时使用了特定的分离群体,并且在分组时仅对 目标性状 进行选择,这样可以保证其他性状的 遗传背景 基本相同,两个基因池之间理论上就应主要在目标基因区段存在差异,因此两基因池又被称为近 等基因 池,这就排除了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使研究结果更为准确可靠¨。BSA法克服了很多作物难以得到近等基因系的限制,并且比近等基因系法省时省力,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基因标记定位的方法,应用非常广泛。
9、论述近等基因系的构建方法?:
NIL群体即近等基因系群体,群体内不同个体的染色体绝大部分区间完全相同,只有少数几个或一个区间彼此存在差异;NIL群体可以将多个QTL位点分解成单个孟德尔遗传因子,将数量性状转化为质量形状,从而可以对主效QTL进行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DH群体是配子基因型经染色体加倍形成的,不同个体基因型稳定,属于永久作图群体。
10、说明RIL,DH群体的概念?
RIL群体即重组自交系群体,是将F2群体不同个体连续自交或同胞交配,使家系内个体基因型趋于纯合,属于永久性定位群体;RIL群体的分离比率为1:1;单粒传法是常见的RIL群体创制方法,但需要多年多世代的工作。
DH群体标记的分离比是1:1;该类型的群体不仅可以对质量性状进行定位,也可以对数量性状进行多年多点的重复实验,是研究基因型和环境互作的理想材料。
11、论述获得RIL群体的方法和过程?
RIL群体即重组自交系群体,是将F2群体不同个体连续自交或同胞交配,使家系内个体基因型趋于纯合,属于永久性定位群体;RIL群体的分离比率为1:1;单粒传法是常见的RIL群体创制方法,但需要多年多世代的工作。
11、论述两点测验和三点测验的方法?
两点测验是以两对基因为对象来测定交换值,每次只研究两对基因,因此测定三对基因再染色体上的位置,要通过三次杂交,三次测交,最后根据交换值来判定基因的位置,这也是最基本的基因定位方法
三点测验是指利用三对连锁基因杂合体,通过一次 杂交 和一次 测交 ,同时确定3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本法用于测定同一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以及各个基因间的相对距离,是绘制连锁图(染色体图)的基本实验方法。
12、说明重组率的概念?
重组率即交换值是指交换型配子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反映的是两基因间发生交换的概率。当两基因相距很近时,重组值可以较真实地反映基因间发生交换的情况,能较好的代表基因间的距离,重组值等于交换值。但是,当两基因相距较远时,由于其间发生双交换甚至更多交换,双交换和偶数多交换产生的交换型配子与亲型配 子一 样,重组型个体不能完全代表交换型配子,重组值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基因间的发生交换的情况,重组值小于交换值
13、说明自交纯化的过程?
两个杂合的品种通过杂交得到F1代,F1代逐代的自交,每自交一代,纯和的比例会相对的增加,杂合子的比例会相对减少,每代自交的杂合子比例为1/2r,而纯合子的比例为1-1/2r,,因而对F1进行逐代的自交,可以达到自交纯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