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为什么逃兵一般不会反杀督战队?

首先逃兵一般都是单独或者三两个行动。成群的逃跑,那叫溃败。 其次,督战队的装备优良,单兵素质都是部队里的尖子。并且一般都是有所准备。 还有,逃兵只是想活命,逃跑只要藏的好,一般不会有事。但是,反杀督战队性质就不一样了。那是必死无疑 最后,就算被督战队拦截,也不一定会被毙了。大部分会被遣返回原部队。或者关押到劳改营。只要在特殊战况或者屡教不改分子,会被枪毙
2,逃兵面对敌军和督战队横竖都是一死,为何不敢攻击人更少的督战队?
相信大家都会无比纠结,当逃兵也许能活下来,但这是最羞耻的事情;可面对死亡,又有几个人能毫不畏惧呢?那么问题来了,当年各国军人们明知要死,却仍然不敢攻击督战队逃跑,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我们来简单解释一下“督战队”,顾名思义,就是战场上负责监督士兵作战,防止他们逃跑的队伍,一旦发现逃兵,督战队有权力直接击毙逃兵,那么为何会突然出现“督战队”呢?一切还要从一战说起。 在一战之前,各国作战走的都是步兵冲击的路线,然而一战时,各国军事科技迅速发展,机枪大炮成了作战的主力军,让步兵们去冲击无异于送死,可有些时候必须要有人去“送死”,为了防止士兵临阵脱逃,保证任务成功完成,于是各国开始组建自己的“督战队”,来监督那些执行任务的士兵,一句话,你上,可能会死;但你逃,一定会死。在这种情况下,士兵们只能硬着头皮上。此乃士兵们不敢攻击督战队逃跑的第1个原因。 第2个原因,督战队的成员基本都是部队里的精英,并且配有先进的武器。通常普通士兵们对督战队的人都是十分敬佩的,而且当前方出现什么意外,督战队就会变成敢死队,与敌人进行拼死一搏,这样的人是值得大家尊敬的,谁也不会贸然杀死他们。 第3个原因,即使杀掉督战队,顺利逃跑,以后也会被抓出来。这一点非常好理解,逃兵是所有军人最看不起的存在,是整个队伍的背叛者,就连他的家人都会受到牵连,遭受他人鄙视,谁会冒这个风险呢? 其实在中国也早就出现了督战队,不过叫法不一样,我们称其为“监军”,而且随着朝代的更替,“监军”的角色也一直在发生改变,以明朝为例,当年明朝遭遇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部俘虏,瓦剌趁机进攻北京,拉开了北京保卫战的序幕。 当年于谦临危受命,率领22万兵马列阵于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眼看着凶猛的敌人一步步逼近,明朝士兵有了退缩的意思,于谦当即下令“有盔甲军士但今日不出城者斩”,于是在部署完毕后,直接关上城门,表示背水一战的决心。 为了防止大家退缩,于谦再次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意思是上了战场,哪个将领敢不顾士兵自己撤退,任何人都能当场斩了他;上了战场,哪个士兵不顾同伴自己撤退,他身后的士兵就能当场斩了他,即每一个人都是“监军”,此令一出,当即震慑全军。 再加上于谦身先士卒,以忠义谕三军,大家十分感动,士气大振,最后击退了瓦剌军队。由此可见,“监军”(督战队)威力之大。